媒体关注丨老手艺绘出新故事





8月18日,黄冈日报刊发报道——《黄州农民画在传承中创新——老手艺绘出新故事》↓



下面请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正文吧~




黄州农民画在传承中创新——

老手艺绘出新故事



8月1日,黄冈新闻网刊发新媒体消息《101岁新四军老战士吴钦发荣膺“黄冈楷模”称号》,文中配了“军中多面手”“化装突围”“婉拒归队邀请”“剁猪腿立家规”“拒建公费厕所”“百岁依旧一兵”6幅黄州农民画,生动展现了吴钦发老人百年不凡的人生。重大人物典型与非遗技艺的相互成就,令人耳目一新,赢得广泛赞誉。



这组农民画由龙旭光、舒爱姣、马兰创作,他们是黄州区文化馆近几年培养的骨干画家。

龙旭光,原是黄州区路口镇文化站站长,也是农民画非遗传承人。2010年退休后,热爱画画的他依然坚持创作。2013年,他被评为“大别山工匠”。2017年,受黄州区文化馆馆长邵四喜邀请,他来到黄州区农民画工作室,成为其中一员。自此,他潜心创造,用精湛的技艺,绘出一幅幅反映黄冈风土人情、群众生活的优秀画作。

舒爱姣原是一名理发师,自幼酷爱画画。50岁时,为了圆画画梦,她到黄州区文化馆学习农民画2年,并小有成就。为了与心爱的画笔相伴,她留在了工作室。

三位画家中,最年轻的是马兰,今年32岁。她从小跟着家人一起学习国画,现就职于黄州区农民画馆,从事农民画创作,是专职画师。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她的农民画技艺日益精进,如今已是农民画领域的后起之秀。

马兰介绍,农民画构图饱满,色彩斑斓,重在写意,可适当运用夸张手法。此次创作的吴钦发老兵画像,构图简单,重在写实,这在黄州农民画创作中尚属首次。由于是组图,每一张画作的人物面相角度不同,需立体呈现,且面相要相似,创作难度大。为此,他们3人根据人物故事和历史资料,先后四易其稿,用半个月时间完成创作。

邵四喜介绍,黄州农民画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享誉全国。1987年,首届全国农民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黄州有8件作品入选。1988年,黄州被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此后,又四度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桂冠。黄州和上海金山、陕西户县一起,并称“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三大画乡”。2006年,黄州农民画入选黄冈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黄州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近10年来,黄州区文化馆每年开展2期新老作者农民画创作培训班,已组建约30人的重点作者群体。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黄州区对黄州农民画家,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农民画家,以公益性岗位和一定经济补偿的方式给予支持。目前,已有10多位农民画家获得补贴。

走向当代,走进生活。近年来,黄州农民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近5年来,黄州农民画画家们新创作农民画2500余幅,一批精品力作在全国农民画大赛中摘金夺银。此外,画家们紧扣时代脉搏,结合乡村振兴、廉政教育、扫黄打非、未成年人保护等主题大胆创作,先后举办了和美乡村、扫黄打非等农民画主题作品展,还制作出了农民画丝巾、笔筒、桌摆等新的文创产品。“近5年来,全区农民画共创收50余万元。农民画也逐渐蹚出新的发展之路。”邵四喜说。





来源:黄冈日报 | 记者:杨辉 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