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兵丨曹长安:难忘烽火岁月 永葆革命本色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毅然走上抗美援朝战场,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2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黄州区就有这样一位亲历战争的90岁老兵曹长安。

曹长安是原黄冈县人,1933年2月出生,1949年10月考入中南军政大学广西分校,同年参加革命,成为了一名人民解放军。1951年1月,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打响,18岁的曹长安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作战。

“我们一行数人乘火车抵达辽宁安东(丹东),奔赴朝鲜,去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每个人心情都很不平静。”说起抗美援朝的那些年,曹长安依然激动不已,“当时是下午5点,我们到了鸭绿江边,战友说让我们回头再看祖国最后一眼吧,那时候其实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然后我们唱着解放军进行曲毅然跨过鸭绿江,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在朝鲜上空,美军战斗机低飞扫射,横冲直撞,狂轰滥炸。曹长安是工程兵,负责抢修公路,为了躲避敌机侦查和轰炸,部队都是白天休息夜晚工作。“我们当时没有空中力量,为了躲避敌人的现代化武器空袭,只能白天睡觉晚上修路。当时美军为了防止志愿军偷袭,在阵地四周埋下了大量地雷,我们还要排地雷,一天一宿睡不上觉是常事。”曹长安说。

据曹长安老人回忆,冬天的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这对物资匮乏的志愿军来说,无疑雪上加霜。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在小山包上用木头搭房子,特别冷,还潮湿。有时候吃不上饭,打仗时,战士们随身背着一条炒面口袋,饿了就抓一把炒面塞在嘴里,炒面比较干,为了便于吞咽,战士们就吃上几口雪,然后继续行军作战。冬天修路,还要先打洞,用炸药把冻住的冰炸开,才能继续施工。

老人说,他听到了前线很多志愿军战士牺牲的消息,也看到了太多志愿军战士受伤,有的战友腿被炸断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贪生怕死。牺牲的战士就地埋葬,所有的志愿军战士衣服上都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为了牺牲之后能得以辨认。

“宁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那时候都是这句口号,共产党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这种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思想去战斗。”老人精神矍铄、眼神坚定。

在抗美援朝期间,曹长安荣立三等功三次,全团通报表扬一次,嘉奖十余次。老人取出珍藏的戎装照,拿出珍藏的相簿和勋章,小心翼翼地打开向我们展示。这是他峥嵘岁月的烙印,这些红色的记忆、革命的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老人的血液,即使戎装已卸多年,却一刻也不曾忘记。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在朝鲜的志愿军部队利用执勤、训练之余,帮助朝鲜人民建设家园。1963年,参军10多年的曹长安离开部队,因工作需要,先后在黄冈县商务局、黄冈县文化局工作。如今,已经当了太爷爷的老人儿孙绕膝,生活幸福。但是,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的战友们。

记忆从不褪色,历史仍在回响。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已经过去七十个年头,七十载悠悠岁月,厚重而绵长,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那些关于战争的痕迹似乎早已不复存在,但那些关于战争的记忆却始终在抗美援朝老兵的脑海中,深刻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