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兔年的春节,再一次真切感受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的痕迹处处显露在村民的生活中。宽敞的柏油路贯穿全部村组,各种代步的汽车不再是村民的奢侈品。乡亲们生活虽富裕了,但勤俭节约蔚然成风,很多村民走下了牌桌与亲友一起去绿色生态园里采摘赏景。大吃大喝耍酒疯的陋习被健康文明的民俗覆盖,人们大多沉浸在移风易俗的年味里,祥和、温馨的氛围笼罩着整个袁家铺村。
烟花炮竹耀出文明风尚
腊月三十,因年岁已高父母对故乡的眷念,我便应本家叔叔之约回老家一起守岁,顺便在陶店街上买了一把烟花。母亲在车内絮叨着“这晚上从11点开始就有人放炮仗,家家比着放,吵得整晚睡不着,炮竹烟又呛人。”然而当央视春晚的零点钟声响起,没有昔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空中偶尔出现绚丽耀眼的烟花,也是邻家孩童在父母的陪伴下寻找年味。
我们正感叹着,从龙灯社屋方向传来了鞭炮声。小叔向我们道出了原因:“春节前,村两委将放鞭炮的安全隐患列入节日重点防控项目,大力宣传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提高村民防护意识。今年村里有着百年历史的龙灯社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做了保护性修葺,也是鞭炮集中燃放点之一。”这种防微杜渐的新年俗,正是村民们向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实践迈开了一大步。
传统民俗舞出凝聚力量
今年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后,为了丰富村民春节文化活动,村“两委”集思广益征求村民和他乡游子的意见,大家一致推举“玩龙灯”的项目。在袁家铺村,几代人童年春节的乐趣是追随在袁家铺的龙灯进城下乡的队伍里。玩龙灯民俗活动不仅是袁家铺人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表达,更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邻里和睦。
正月初五,121节的长龙从城区李四光博物馆游行到遗爱湖公园,惊艳了沿途观灯的群众,“这是我们东一(袁家铺村俗称东一)的灯,最长”的话语不时传入耳中。一起观灯的父亲向我介绍了东一龙灯的历史及历代传承人对龙灯虔诚维护的事迹。在玩龙灯的队伍中00后已经扛起了护龙的大旗,更有爷爷带着孙子一起举灯的。“志斌大哥,你也回乡玩龙灯啊”,“当然,我是东一人”!我与举龙灯头的邻家大哥热情打招呼。父亲说:“志斌的父亲在七十年代就是舞龙头的”。一张张精美的舞龙照片,一段段精彩的舞龙视频将袁家铺村人微信群“炸了窝”。好多未回乡的乡民纷纷留言,要求现场观灯的老乡多拍照,多发视频。也许袁家铺的龙灯在他乡游子的心中等同余光中老先生的一枚小小的邮票......举龙队、护龙队、彩旗队、锣鼓队,总共不少于300人的民俗玩龙灯队伍,在“村委”的一声令下,迅速集结,听从指挥,服从命令。这样的凝聚力来自传承,来自淳朴乡风,来自乡村振兴。
采摘园里笑出家庭美德
记忆中,老家的春节是大鱼大肉的餐桌,是乌烟瘴气的牌桌,是酒后“耍宝气”的邻居大叔,今年我却看到了老家别样的春节氛围。春节假期趁着好天气又一次自驾回老家转转,车子刚驶离江北公路进入陶袁路,就看见门楼LED灯滚动着“开车不喝酒 喝酒不开车”的字样,村里的志剑书记领着一群“红马甲”指挥车辆有序停放。“书记,新年好啊,过年还坚守岗位?”“天气好,到采摘园和农庄玩的人多,我们过来疏导交通。”在热心书记的引导下,我也停车赶赶热闹。
“爷爷,我摘了一个最大的果冻橙”;“奶,你多摘点,今天我请客。”“慢点跑,别摔了”……采摘园里这样的声音时不时响起。“这块地原来是我们家的,还记得吧?以前摘棉花时要起蛮早步行过来摘花,中午就随地而坐吃点早上带出来的饭,吃完了接着摘,一直干到月亮出来才收工回家。”“是啊,我上大学放假回来还陪您到这里干活呢”。“现在政策好,我们农村人不比你在城里差,哈哈哈......”一位中年男子与满头白发的妇人在采摘园休息区开心地聊着,大概是母子吧。男子的表情忽而悲伤,忽而喜悦,他们相互交流,笑声中带着快乐,快乐中泛出温情。园里一幅幅亲子温馨的场景演绎着传统美德。
在这隆重盛大的节日里,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陶店乡袁家铺村民们在传承民风民俗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