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夏日的晨雾轻抚着巴河之畔,56座墓碑静静地矗立在黄州区陶店乡杨家湾村旁的烈士陵园里。这座3538平方米的烈士陵园不仅是红色历史的见证地,更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神坐标。这里,大别山精神跨越百年时空,在田垄间焕发新生。
红色丰碑:从血火淬炼到精神永续
1922年,黄冈革命烽火初燃。在陶店乡这片热土上,共产党员杨质田点燃革命火种:他建立党支部、组建农协,带领群众掀起农民运动浪潮。1928年寒冬,反动派的枪口撕裂黑暗——杨双成等36名农协会员被捕,杨质田毅然以身为质换取同志生机,却与33名战友一同壮烈牺牲。铁窗之下,严刑拷打未能摧折信念;刑场之上,34条生命铸就“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精神丰碑。
历史从未远去。1989年,34位烈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3年,黄州区人民政府立碑杨家湾,将这段血火记忆镌刻进土地;此后12年间,22座散葬烈士墓迁入陵园,让英魂得以“归巢”。
如今,当走过主墓碑,苍松翠柏间,每一块石碑都是一部鲜活教材,每一方热土都回荡着“紧跟党走”的誓言。
精神传承:从祭扫追思到实业兴村
“我们村两委每年到杨家湾烈士陵园进行祭扫,希望先辈们看到我们村的产业发展。”杨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小雷说。
赵小雷的承诺,正化作田间地头的实绩:黄州萝卜拔节生长,355亩产业基地年创收30万元,亩产突破3000斤;三届“萝卜文化节”卖出200万斤,让小萝卜变身“致富金果”;
直播电商点燃引擎,单场售出1.5万根牛奶水果玉米,线上线下同步发力,让特色农产品插上“云翅膀”;集体经济破茧成蝶,土地流转带动村民年增收8000万元至1万元,曾经薄弱的村集体挺起“实业脊梁”。
薪火相传:从历史回响到时代强音
“1922年,黄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点燃革命火种……”在杨家湾烈士陵园,该村红色讲解员孙卓的讲述穿越百年,与杨家湾村产业基地负责人徐友顺的展望交织成曲:“我们不仅要守好红色根脉,更要让每寸土地都生长出幸福希望。我们村自从发展产业后,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家家户户的日子都有盼头了。”
“这是大别山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表达。”赵小雷说。村两委计划以烈士陵园为核心,打造“红色教育+生态农业+电商直播”融合发展示范带,让信仰力量转化为发展动能。
杨家湾村正绘就一幅壮美画卷:烈士陵园的苍松与产业基地的翠苗遥相呼应,田垄间既有大别山精神之魂的坚守,亦有乡村振兴事业之骨的锻造。当直播间的灯光照亮夜晚,当萝卜节的欢歌响彻田野,这座红色村庄正以行动诠释:大别山精神从未远去,它一直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