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篓子塆”的华丽转身——黄州区三台河社区“三会共治”模式打造城中村美好生活共同体

“管网整治后,汛期再也不担心淹水了,我们都很满意!”7月30日,黄州区西湖街道三台河社区一组居民何阿姨说,作为三台河社区一组地下管网改造的直接受益者,她的赞誉代表了众多居民的心声。

西湖街道三台河社区一组又名“破篓子塆”,北接区一中,南邻碧桂园·中央公馆。因市区发展,被分割包围成3片城中村,共有居民1285人,其中租户和搬迁人口698人。由于其“似城非城、似村非村”的特点,“规划差、设施差、环境差,人难管、车难管、事难管”问题突出,治理承压明显。为破解城中村治理难题,西湖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在三台河社区一组探索出“三会共治”模式,打造城中村美好生活共同体。

党小组会——坚持党建引领,以组织融合推动居民融合

“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自筹资金后,周边居民纷纷主动参与,三百八十多户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美丽家园建设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社区一组党小组长陶建雄说道。

针对城中村外来人口多、新老居民融合困难、人际关系淡漠等问题,街道通过做实该城中村党员所属的三台河社区党委第一支部第一党小组,严格要求党员参加小组集体活动,分专长设岗定责,年终统一考核评比,对10名本村户籍党员和10名外来户籍党员均一视同仁,实现组织优势向基层治理效能的良好转化。去年6月份,针对社区一组多年道路积水、污水外溢、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第一党小组组长陶建雄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自筹资金,带动一组居民纷纷自筹或参与改造,形成合力,成功完成了一组生活污水管网治理,得到居民一致好评。

自治协会——坚持发扬民主,以公约制度实现有效管理

“以前没有这个爱心食堂,我们两人经常就是简单对付一顿。如今有了爱心食堂,一餐10块钱,有荤有素有汤。不想出门的话,饭菜还能送到家里来,真的太方便了。”78岁的夏爹爹和何婆婆二老家就住在爱心食堂旁边,对家门口的爱心食堂赞不绝口。

“破篓子塆”以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为主体,组建自治协会,作为小组议事会的常设机构。在党小组的领导下,自治协会负责管理村内公益金收支事宜,并牵头负责村内办理老人住院慰问、学生升学奖励等福利事务。在自治协会的主持下,“破篓子塆”制定塆组自治公约,明确积分管理奖惩办法,并经户代表会表决通过后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自治协会对居民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房前屋后整洁美观等行为给予加分;对城中村范围内居民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脏乱、私搭乱建等负面清单行为进行扣分;年底根据各家各户得分情况,对排名靠前的住户授予“模范家庭”称号,给予就业优先、慰问优先、奖励优先等权利,让居民自治能力与治理效能“相融共进”。通过自治协会组织发动,居民们捐赠资金成立“共治基金”,用于建设老年食堂、活动广场等项目。目前已募集到5万元“共治基金”,补齐“城中村”基层治理资金短板。

社会组织——坚持多元参与,以共建共享凝聚民心民意

“我送外卖已经有6年了,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奔波,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自从有了红巷驿站,我们冷了可以进来喝口热水、累了也有了休息落脚的地方,方便多了!”来西湖街道三台河社区红巷驿站休息的快递小哥方亮对社区红巷驿站连连称赞。

社区鼓励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专长等优势,组建舞蹈队、老兵突击队、青年志愿先锋队、老人协会等社团,在城中村居民中构建起覆盖广泛的群众组织。通过整合闲置资产,不断完善党群服务站建设,社区为群众组织提供各类活动开展的场地。各类群众社团组织累计开展了20场各类主题宣讲、知识普及、培训活动,直接受惠居民群众近千人,在促进居民融合、协同管理社区、提供社会服务、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社区还引进禾康公司在老年活动中心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为老服务”近50场次。多样化、专业化的社团组织提升了为民服务能力,增强片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