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一派两聘”架起乡村振兴赋能桥

4月8日,“黄冈党旗红”公众号聚焦黄州区“一派两聘”创新实践:22名返乡能人进入村“两委”,18个“新农人”教学点破土拔节,农文旅融合项目串珠成链,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突破2万元。一系列翔实数据,生动展现出基层治理创新的“黄冈模式”。源自大别山麓的“一派两聘”机制,正以蓬勃活力与创新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迈进。

一派两聘是系统施治的“破局之钥”。针对基层治理中思维固化、人才短缺、信息闭塞等痛点,通过选派干部下沉一线破解治理难题、聘任人才架起政策沟通桥梁,构建起“外源智力+本土资源”的协同治理体系,推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精准落地,实现治理效能倍增;同时,该机制打破“村‘两委’单一治理”模式,吸纳乡贤能人、返乡创业者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行政主导+社会协同+群众自治”的多元共治格局,推动基层治理从“行政驱动”向“多元共治”转型,为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境提供了实践路径。

一派两聘是精准破题的“对症之方”。基层社会是“多棱镜面”,各村(社区)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村级党组织“软”,有的集体经济“弱”,有的矛盾交织“乱”,有的项目落地难。“一派两聘”的高明之处,在于“看菜下饭”“量体裁衣”,开出“对症药方”。对党组织软弱涣散的“软村”,可以选派优秀党政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聘请有威望的能人任名誉书记,用“熟面孔”讲“贴心话”,凝聚村民共识,形成治理合力。对经济薄弱的“穷村”,可以选派经济部门的干部专项对接发展项目,并充分发挥名誉书记、发展顾问等丰富的商业资源和人脉关系,形成合力“跑企业、争项目”。对矛盾突出的“乱村”,可以派驻经验丰富的本土干部进驻,集中力量化解历史积案。同时,发挥本土“法律明白人”的潜力,用“法理+情理”双管齐下,促进矛盾纠纷依法解决。对产业项目落地难的“项目村”,可以选派涉农领域的技术骨干深入一线指导,邀请本土“田秀才”“土专家”到项目现场把关,确保项目规划符合实际、落地切实可行。

一派两聘是长效赋能的“固本之策”。“一派两聘”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传统帮扶的“碎片化”“短期化”局限,推动基层从依赖外部“输血”转向激活本土“造血”功能,构建集体经济自主迭代、人才持续培育的长效机制。在集体经济发展上,通过“一派两聘”引入外部资源,推动村集体资产与市场要素深度融合。选派干部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和制度设计,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保障。聘任的名誉书记、发展顾问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主导实施产业项目,激活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人才培育方面,通过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举办乡情恳谈会等方式,吸引党政干部、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等人才返乡参与乡村建设。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乡土人才的专业技能。不仅实现人才数量增长,更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培育出“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

从大别山区到全国推广,“一派两聘”的实践启示着我们,当“外来智源”的火种精妙融汇于“本土根脉”的文化厚壤,当制度设计的“脚手架”支撑起内生发展的“承重墙”,基层治理就能真正实现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跃升,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勾勒出一条切实可行、成效显著的发展路径。

来源:谢春龙

一审:李晓

二审:余红升

终审: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