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央视《朝闻天下》关注合创重工:今年来,基地收获了100艘新能源船舶生产订单,已陆续开工83艘,开工与签约总金额达到了25亿元,新能源船舶订单占比突破90%大关……
长江畔,龙门吊巨臂轻舒,智能焊花飞溅。合创重工生产车间里,40多艘万吨级LNG新能源船舶正如“拼积木”般精准对接。这座中部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正以日均1艘新能源船舶的建造速度,在绿色水运赛道上全速领跑。以合创重工为突破口,黄州区正全力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一幅“智造强区”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
作为湖北省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和Ⅰ级船舶修造资质持有者,合创重工深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企业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
产学研用绣出创新图景
合创重工以研发为锚,与武汉理工共建“新能源船舶技术研究中心”,柔性引进顶尖科研团队。2024年研发投入超千万元,占营收4%以上,20余名高端人才在此汇聚成创新风暴眼。合创重工聚焦“工业机器人智能焊接”与“绿色燃料集成系统”两大硬核技术,其智能焊接技术即将年底验收,甲醇安全储备、双燃料转换等关键技术破浪前行。
武汉理工大学-合创重工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
绿色动能激活产业生态
合创重工手握“混合能源动力船舶”等3项核心专利及27项生产专利,13,000吨沥青船、甲醇双燃料船、纯电动游轮等“黄州智造”接连下水,产业“含绿量”飙升60%。绿色船舶的爆发性增长,带动1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在黄州集聚,一条从研发设计到总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正沿长江黄金水道强势延展。
国内首艘10,850吨级的甲醇双燃料综合电力推进内河散货船(HC-A2304)“国能长江01”顺利抵达吉水。
颠覆传统,推动智造效率跃迁
分段建造模式颠覆传统——“单船台年产能从2批跃升至6批!”总经理顾江鹰指着智能生产线赞叹。钢板套料利用率达98%,单船为船东节省成本200万元,仅此一项年节省钢材可叠起3座埃菲尔铁塔。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出台后,合创重工抢抓机遇,提档升级造船平台。目前,公司11个船台、2个船坞可同时建造80艘新能源船,年产能突破300艘。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让合创重工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30,000吨级船台)
政企协同护航产业跃升
今年来,黄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以创新举措为笔、以长远规划为墨,打出“精准服务+协同创新”组合拳,建立“定期走访+专项调研”常态化企业服务机制。上半年,累计走访企业200余家次,收集涉及资金周转、市场拓展、人才招聘等各类问题18个,已协调解决11个,正在推进7个。持续开展为企业跑订单活动,今年以来,黄州区共开展为企业跑订单活动60余次,新增订单金额5.07亿元。邀请6所高校科研院所35余名专家教授到12家企业进行校企对接活动,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1项,引进科技人才4名,选派科技副总5人,解决技术难题10项。
从长江之畔的智能制造车间,到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黄州区正以合创重工为着力点,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乘风破浪。相信在政企协同发力下,黄州区必将打造出智能制造产业新高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