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壁雄关:战国烽烟里的军事密码
战国时期的某个黎明,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五丈高的夯土城垣上,“堵城”之名便在这片三面环水、一面依山的险要之地落地生根。相传楚军在此劈山为壁,以“一丈为板,五板为堵”的规制筑起军事要塞,扼守着长江北岸的咽喉要道。如今漫步螺蛳山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陶片与战国箭镞仍在土层中交错叠压,诉说着这座“鄂东锁钥”的沧桑往事。特别令人称奇的是,清代顺治六年的湖北首位状元刘子壮,其故居距古军营遗址不过千米,文武之道在这片土地上的交融,恰似长江支流与主干的缠绵共生。
棉海沧桑:从单一经济到生态转型
二十世纪末的堵城镇,如雪的棉田曾是原黄冈县三分之一的产量担当。现如今,产业转型如春风拂过叶路洲: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彩椒映红了农妇的笑靥,生态养殖场的波纹水面倒映着科技示范户的自信。全镇3.13平方千米的蔬菜种植面积中,那些如水晶宫般的温室大棚,正在将“棉海雪原”的旧景改写为“四季青翠”的新篇。
移民丰碑:洪水淬炼的城镇新生
1998年长江洪峰的嘶吼尚未从记忆中消退,叶路洲的6197户灾民已开始书写“平垸行洪”的壮丽史诗。七年移民建镇工程,让4平方千米的新城区在团黄公路两侧拔地而起,“鄂东移民第一镇”的拱门下,七座移民小区如北斗七星般布局。马衖小区的早市上,搬迁老人用乡音叫卖着叶路洲大蒜;幸福社区的广场舞队伍里,采莲船移民正将传统渔歌改编成健身操曲。这种被迫迁徙中孕育的新生,恰似鸭蛋洲的芦苇,在洪水退后愈发葱郁。
古今交响:沙洲上的时代变奏
站在团黄公路的制高点俯瞰,67.88平方千米的辖区宛如打开的画卷:东部的现代农业园与西部的雅淡沙洲隔江对望,南部的工业园厂房与北部的状元故里古今对话。巨洲汽配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或许正是武进士胡定泰的后裔;程梨油画的绚丽色彩中,依稀可见禅宗大师来果和尚的笔墨禅意。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所由广东援建的“穗援红十字卫生院”,其飞檐竟与清代私塾的屋脊保持着惊人的形制呼应。
今日的堵城镇政府大楼前,“全国农村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的奖牌与招商引资的电子屏相映成趣。当龙舟赛的鼓点惊醒螺蛳山沉睡的陶器,当钟家塆码头的卡车驶过程明超故居的青石巷,这座兼具军事要塞基因与移民开拓精神的古镇,正以“三纵六横”的交通脉络为琴弦,弹奏着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乐章。正如那株挺立在江堤边的古榕,既深扎历史的土壤,又不断萌发新的绿芽。
(作者:杨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