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山河无恙慰忠魂 一封跨越时空的回信致父亲陈潭秋

纸短情长,字见风尚。上期节目我们为大家介绍了1933年陈潭秋烈士写给兄长的红色家书。陈潭秋烈士的三个孩子后来跟父母团聚了,他们又将各自走向怎样的人生呢?陈潭秋故居存放着一封陈潭秋去世76年后,他的儿子陈鹄写给他的回信。

陈潭秋故居讲解员汪满说:“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两个温馨的、令人心醉的称呼,我已经有八十六年零六个月,没有直接地使用过了……”时间的流逝并未冲淡他对父母的怀念,反而让这份情感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

回信中,陈鹄回忆了自己五岁时与姐姐离开父母的场景,外婆的爱填补了他们心中的空缺,而弟弟志远则一生都未见过父亲,弟弟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块心病,认为自己的出生是导致母亲牺牲的原因。这种自责与痛苦,让志远更加坚定了继承父母遗志的决心,他给自己取名为“志远”,寓意着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陈潭秋故居讲解员汪满说:“陈潭秋烈士的精神如同永恒的灯塔,照亮着儿女们前行的道路。虽然路途遥远,儿女们无法经常前去探望,但他们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对父亲的敬仰与思念。”

陈鹄在信中深情地写道:“您放心,我们这几个孩子虽有着不同的成长轨迹,我们都理解您对党的忠诚,也会把这份忠诚一直传承下去。”这份承诺,不仅是对父亲的告慰,更是对家族信仰的坚守与传承。

陈潭秋故居讲解员汪满说:“在陈鹄的回信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对信仰的坚守与传承。尽管岁月流转,世事变迁,但那份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却如同薪火相传的火炬,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陈潭秋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而陈鹄的回信,则如同一封穿越时空的信笺,将这份精神与情感,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

陈潭秋故居讲解员汪满说:“一次告别,却留下终生再未相见的遗憾。一封回信,跨越时空,传承信仰、铭记感动。陈潭秋同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为宣传和捍卫真理而英勇奋斗的一生。不忘先辈、奋勇向前,是我们对革命先烈们最好的怀念。”


(作者:秦浩雄 袁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