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区在全省率先实施恶意举报投诉黑名单制

9月4日,黄州区市场监管局将两名恶意牟利性的举报投诉人员列入了黑名单。这是黄州区市场监管局联合黄州区人民检察院、黄州区人民法院等五个部门8月底联合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黄州区市场监管领域依法处置恶意牟利性投诉举报行为的实施方案》后,处置的首个案件。

恶意牟利性举报投诉俗称“职业打假人”,他们打着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旗号,行牟利之实,严重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影响营商环境。黄州区市场监管局从今年初就一直关注“职业打假人”的行为,也多次下发了消费警示,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仍有一部分“职业打假人”不收敛,使消费者投诉举报呈上升之势。频繁的投诉、复议、诉讼不仅给经营主体正常经营造成困扰,更大大地增加了基层行政成本、司法成本。

“我们在立案处置时本着人性化原则协调赔偿事宜,但很难达到‘职业打假人’的赔偿要求。于是他们向法院、检察院申诉,既投诉我们的干部履职不尽责,又继续要求商家10倍的赔偿。如果还达不到他们要求就多次投诉,有的甚至在互联网发布信息,既牵扯部门的精力,也影响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黄州区市场监管局消保股负责人说。

针对此类情况,黄州区市场监管局推行分类管理、合理界定等新举措,在全面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的基础上,将涉嫌敲诈勒索、诈骗、滥用投诉举报、知假买假、购买的商品超出合理生活消费需要等11种行为,列为牟利性职业投诉举报行为,将投诉举报目的、投诉举报手段、投诉举报组织方式等6种不合常理的行为,列为恶意性投诉举报行为。

“这17种行为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遇见的‘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也是列入黑名单的重要依据。后续工作中再遇到此类投诉举报,就能按照方案告知不予以受理,并深挖投诉举报者的行为,还消费者和经营者一片蓝天。”该局副局长吴杰表示。

该局还派工作人员深入超市、商场、集贸市场、景区,加大文明诚信守法经营和严厉打击市场监管领域依法处置恶意牟利性投诉举报行为的宣传,提升打击市场监管领域依法处置牟利性投诉举报的知晓率,揭穿“职业打假人”的真象,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同时积极推行联合惩处,将“职业打假人”列入黑名单或异常名录,加大打击力度,不断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提振消费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作者:何辉 李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