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城,第一次踏足这片土地还是七年前,朋友引着初来乍到的我四处闲逛,来到堵城。当时也好奇“堵”的含义,只道是车多路窄经常拥堵,可试问谁会喜欢一个地方将缺点升级为地名,弄得人尽皆知呢?可惜这个谜题悬而未决,直到前日参加区委宣传部主办的“欢庆二十大,E路心向党”新媒体联合参访团堵城之行活动,才得以最终揭晓。
是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此依地势削壁为城,堵截来犯之敌,故名“堵城”。如此,既增添了传奇色彩,又彰显了保家卫国的大格局,实在值得广而告之。
第一次深入堵城,踏足叶路洲,则是进入区委统战部后随同事去到小有名气的文昌阁检查工作。那时正值盛夏,车在路上平顺地蜿蜒,两旁的麦浪随风翻滚,随处可见洁净的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白杨婆娑多姿,那一瞬,仿佛置身于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襄阳长寿岛。要知道,黄冈多山,是完全不同于汉江之滨一望无际的平原景象的,黄冈多雨,小麦更是不多见。而此刻,站在叶路洲上,看的是异乡景,忆的是家乡情,对堵城的喜爱又不自觉多了几分。
如果说第一眼是始于颜值,那么跟随参访团进行为期一天的进一步了解后,叶路洲上满满的现代农业感最终征服了我。
秋游叶路洲,远远就能看见一排排钢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连绵不断,颇有“十里连营”“排兵布阵”的气势。进入棚内,又是另一番天地:一排排青椒牵绳向上,长势喜人,一架架蔬菜螺旋向上,水灵灵、嫩生生,一片片水果黄瓜顶花带刺,生机盎然,随手摘下一根咬上一口,又香又脆。这些都要得益于棚内配备的环境采集系统、水肥一体机等现代智能设备,精准投入、精细管理,免除了传统农业的繁重琐碎,实现了由“会”种菜到“慧”种菜的蝶变升级。
同为“省级生态村镇”,400公里外的家乡长寿岛现已摇身变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第二故乡黄州叶路洲也在大踏步走在“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文旅农业、都市农业”的现代振兴之路上。
欢庆二十大,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逐一成为现实,它们是仍在中国大地上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更是献给二十大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