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口镇燕矶长江大桥接线项目工程征迁退地工作中,有这样一位“老黄牛”,他每日迎着朝阳踏进征迁路途,伴着星月与群众交心谈心,在一线再挑重担,勇破难题,巧解心结,将征迁工作做进了群众心坎中。
他,就是路口镇一级主任科员陈水林。
“征迁路上不言退”
2021年11月,刚刚完成全镇居民医保社保缴纳工作的交接手续,连续数月在12个村来回奔波的陈水林,终于可以迎来一个“稍微轻松一点”的工作周期。
随着燕矶长江大桥接线项目工程的日程敲定,路口镇迅速吹响征迁退地工程集结号。得知所驻点的村南湖村也被纳入本次征收范围,陈水林立即向镇党委申请加入征迁退地工作专班。
“我在南湖村驻点10余年,眼看着这个巴河边上的小村庄终于迎来了发展机遇,说什么也不能退缩在后头,我身上的党徽也不允许我退缩在后头。”
干上了征迁工作,连轴转是陈水林的常态。2022年初,陈水林因身体原因须手术,镇党委建议他再多休息一段时间,由专班其他同志协调推进工作。年近59岁的陈水林仅休息一周,便立即返回岗位,投入了“5+2”、“白加黑”的工作中。
“假如我是被征收户”
南湖村位于巴河沿线,地势低洼,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曾经的“重点贫困村”,不少群众靠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在征迁退地工作开始后,因为工作原因难以抽出时间回到村里商讨有关事宜。
在走访入户过程中,陈水林了解到南湖村村民周祥松碰上了这样的难题。多次电话沟通后,陈水林将征迁退地的基本情况向周祥松进行说明,但因无法面对面沟通,周祥松一家仍心存顾虑。
“那我们就找个你方便的时间,面对面解答你和家人的问题。”不久,陈水林带着详细的图纸,和工作专班一起专程前往周祥松一家务工地,从周祥松一家的切身利益出发,详细介绍了南湖村征迁退地的意义以及有关政策细节、征迁退地补偿具体事宜。
“你们专程来给我们解答疑问,把我们当自家人一样,处处替我们考虑,这怎么能不配合他们的工作呢。”当天,周祥松便签订了征迁协议。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路口人,30余年的乡镇工作经历中,陈水林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拆迁工作。他说:“多换位思考,想想假如我们也是被征迁户,我们想要什么,就能够找准群众关心的问题了。”
正是坚持着“假如我们也是被征迁户”的工作思维,陈水林不仅敲开了百姓们的家门,也敲开了家家户户的心门。
“一杆尺子量到底”
陈水林的征迁工作历程,始终离不开两个字——“政策”。
房子被拆后,还建地段在哪里?安置补偿标准是多少?租房期间费用如何承担?不同的房屋是否政策不同?这些都是征迁退地中群众最关心的政策问题。
参与燕矶长江大桥接线项目工程征迁工作以来,陈水林同南湖村工作专班一起,每日在入户时认真记录各家各户基本情况,利用各种时间认真学习征迁退地政策,积极与区镇指挥部对接。
短短2个月时间,他走遍了全村征迁范围内的所有住户,平均每家至少讲解政策4次。
“百姓心中有杆秤,公平正道在人心。征迁工作是一项技术活儿,也是一项精细活儿,只有一杆尺子量到底,才不会让善良的人被钻了空子、让歪心思的人得到好处。”陈水林说。
以政策为突破口,善于用政策引导,坚持用事实说话,在镇党委的指导下,陈水林和南湖村工作专班获得了村民的支持与配合,南湖村征迁退地工作正稳步推进中。